摘要:建设新型教育智库是实现我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机构在向新型教育智库转型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挥资政育人功能,助力教育改革与教育现代化进程,日益融入国家与地方教育决策体系及其实践。对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总体目标,教育科研机构的改革转型面临新的定位要求,转型过程存在诸多现实问题与困境。我国新型教育智库建设,需要在制度与政策、外部环境、内部体制机制以及自身知识生产方式、教育智库评价等改革方面有所作为。 关键词:新型教育智库,现实困境,转型出路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思想理论水平,而教育智库建设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教育改革发展中起到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教育智库,是指“主要围绕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间关系,为国家教育领域的战略布局和重大改革发展提供决策服务的研究型专业化的决策支持机构”。它主要致力于为政府和公众提供政策性和应用性知识、思想、策略。在我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校与各省市教科院所以及各级各类教育学会、协会等机构是教育科研体系的主体力量,也是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核心力量。建设新型教育智库要以科学民主依法教育决策为战略定位,能够发挥资政建言、理论创新、政策评估、公共外交、舆论引导等作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不仅需要教育科研机构能突破原有困境,加大参与决策咨询研究的力度与深度,还需要在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合理转型,适应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要求,这些问题亟待探讨。 一、我国新型教育智库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实现我国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教育智库需要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就决定了我们要从全局的视域来理解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形成与发展,了解新型教育智库转型需要具备哪些内在动因与外在条件,来助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 (一)中央对教育智库的长期关注与支持 智库是一个国家思想创新的动力与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智库建设发展进入快车道,在党和政府决策中越来越多地发挥作用。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智库建设,中央对智库建设的认同感和重视程度不断增强,这为我国教育智库的发展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建设进入一个全新阶段。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并首次提出“智库”的概念。2014年2月,教育部发布《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提出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目标与方向。201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推动发展智库的纲领性文件,具体阐述了有关新型智库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2019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提出“重点打造一批新型教育智库和高水平教育教学研究机构”。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型国家、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等战略规划,认为智力资源是一种宝贵的人力资源,对高端智库建设起到重大作用。 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后,中央治国理政的实际需要与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都为我国新型教育智库转型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新型教育智库不断为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且已融入国家或地方决策的开放性平台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从事智库型研究的教育科研队伍已形成体系 新型教育智库的建设与发展,关键在于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从事智库型研究的教育科研队伍。新中国成立后就始终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经过数十年不懈的努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后,我国教育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形成了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职相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新型教育智库专职科研人员群体主要由来自各级行政区域科研及教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组成,他们自觉承担起教育智库理论创新和发展基础教育科学的责任,在全国教育科学研究领域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新型教育智库兼职科研人员群体主要由直接参与教育科研的各级各类教育行政人员和高等、基础及职业教育的广大校长、教师等组成,他们为教育智库发展带来巨大生机和活力。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期,我们党就高度重视决策咨询和调查研究工作,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前身——中央研究院中国教育政策研究室就是从事智库型研究的专设机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政策理论研究与咨询机构。在新时代,汇集广大教育科研队伍的各级教育科研机构通过不断建设,逐渐形成了立体贯通、分工明确的教育科研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目前拥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国家级教育科研机构近30家,主要为国家教育政策的推出与决策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全国各省市都建立了教育科学研究院所和研究室,拥有近280家地级市教育科研机构,34家省级及计划单列市政府教育研究院所,39家省会及计划单列城市教育科研院所,2 000多家区县级教育科研机构等,主要为地方提高服务决策能力和指导实践水平。同时,还有800多所高等院校也成立了教育科学研究所或高等教育研究室,近200家私立或民办教育科研机构,主要进行基础理论研究与决策服务研究。其中,教育科研机构与高校智库汇聚了全国80%以上的社科研究力量,研究人员超过50万,具有无可比拟的智力优势。 (三)教育科研参与教育改革与教育决策力度空前 教育智库工作需要紧贴国家需求,服务国家决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机构通过聚焦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服务教育重大决策、破解教育改革发展难题、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近年来,政府所属国家级教育科研机构通过向新型教育智库的建设转型,充分发挥了国家教育科研平台和专业优势,为国家重大教育政策的制订与实施进行前瞻性与理论性研究,为国家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政策与理论依据。据调查,中国教育科学院在2015年提交至中央及国家相关部委的决策参考报告为25件,2020年升至63件,年均增长率达76%,体现出国家教育智库强大的资政建言功能。与此同时,我国通过建设省市级的新型教育智库,能够以本区域改革发展与实践中所遇到的重大教育理论与现实问题为重心,不断提高地方决策咨询服务水平;不断了解政策需求,参与到地方决策咨询中去,提高了地方政府应用对策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党的十八大后,省级教育科学研究院所日益重视新型智库建设尤其是决策服务功能的发挥。省级教育科学研究院提交的决策服务成果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决策服务功能显著提升。据调查,有25个省级教育科学研究院在2012—2019年间为政府提交咨询报告与完成重大项目数的总体数量是呈上升趋势的,与2012年相比,2019年已完成220余项咨询报告与150余项重大项目,有了质的飞跃。 二、新型教育智库建设过程中为何问题丛生 2015年《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后,我国新型教育智库发展进入了快速通道,传统的教育科研机构纷纷提出了建设目标与方案。但从目前教育智库建设的现状来看,大多数教育科研机构对新型教育智库的建设和转型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备的制度,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一)教育科研机构转型意识不强 教育科研机构一般为独立法人类型的事业单位,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其开展研究,同时也承担部分教育行政部门的事务性工作,比起高校等研究机构,行政依附性较强而独立性不足。教育科研机构所从事的教育决策服务工作,其研究成果能够直接向决策层进行传递,沟通渠道比较通畅是其优点。但由于教育科研机构所从事的教育政策研究对一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说并不重视,教育决策所产生的研究成果没有很好地被决策层采纳,没有体现出应有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而且教育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由于行政职能的影响,只重视研究政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等,而对其他方面的研究视而不见,这就会产生“咨询和决策两张皮”的状况,从而使教育科研机构主动进行决策研究的动力不足。 教育科研机构作为政府主管的部门,虽然内部机构众多,但主要职能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且由于管理体制属地化与部门化,机构之间与部门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容易单打独斗,难以形成决策合力,造成了我国教育科研机构科研实力不强、转型意识薄弱等状况。 (二)新型教育智库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 智库人才队伍建设是新型教育智库转型发展的核心内容。教育科研机构的人才结构体系按照新型教育智库建设要求来看,存在高端人才匮乏,知识结构不均衡,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在智库人才队伍中,科研人员比较缺乏既熟悉经济社会发展又了解教育政策的复合型研究人才,更缺乏教育智库建设的“领军人物”。原有的教育科研机构专职人员多为人文社科背景,普遍缺乏具有自然科学背景等教育决策研究人才,存在学科结构单一化,研究范式类同化等特点;具有不同学科背景与不同部门实践经历的专职人员比例较低,专业贡献性不强等问题。 在教育科研机构传统工作模式中,研究人员大多数喜欢根据上级需要或个人的学术兴趣来从事科研工作,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教育现实问题敏感度不够且兴趣不高,对国家政治经济变化对教育政策的影响没有很深的体验,对教育决策能否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也缺乏动力。现有教育智库团队的主力多是本单位的科研人员,内部成员在各部门间壁垒明显,不能较好形成通力合作,团队之间凝聚力较为分散。因此,这种教育科研机构形成的传统模式,既不容易吸引高端智库人才加盟,也在研究中很难发挥为政府部门重大教育战略进行建言献策的作用。 (三)教育智库社会贡献和体制机制滞后 政府所属教育科研机构在开展学术研究时,还存在等上级部门确定研究方向、听从上级安排工作任务、靠上级部门争取课题项目与经费等懒政思维,没有建立起“知识生产”与“思想市场”等新型教育智库理念。一些教育科研机构与较好的一些民间教育智库组织相比,在建言献策、政策执行等方面的即时性与有效性不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主动性不够,对国家关注、社会关切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无法及时快速进行反应,不能及时给政府排忧解难,为民众及时解决问题。 传统教育科研机构在决策服务职能上不够健全,对政策研究的成果缺乏有效宣传推广,不能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决策,研究成果的发布宣传也缺乏新意。科研机构大多欠缺多层次、多类型的传播研究成果渠道,仍然以运用传统纸质类媒体与学术期刊类平台进行发布为主,传播效果不佳,网络媒体、电视媒体等现代信息媒体机制没有很好利用,对公众舆论方面引导意识不强且影响力不大。此外,大多数教育科研机构虽然拥有综合性、跨学科的优势,但在研究中还存在“轻视现实问题研究的文化现状,教育学科发展与教育决策过程相互不融合”等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大多数教育科研机构无法实现自身的绝对独立,在自主性研究方面也相对较弱,没有很好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所产生的教育决策对社会的贡献率较低,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迫切需求。 三、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建设路在何方 2019年1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我国要构建更加健全的中国特色教育科研体系。我国要建设新型教育智库,需要在制度与政策、外部环境、内部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有所作为。在宏观政策层面,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政策定位,建立其参与政策制定的制度化渠道;在微观实施层面,要加强新型教育智库体系建设的实践创新,建设多元化的教育智库体系。 (一)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政策定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进入全新阶段,也必然会对教育智库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为推进教育智库转型升级,更好服务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在以下方面进行教育智库的总体布局。 1.加强国家新型教育智库的顶层设计。教育智库立足于“治”,着眼于“谋”,既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思想库”,也是教育改革的“设计师”。它打破了传统政府本位的“学在官府”思想,能够从科学规划的全局与战略角度进行思考。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的主要职能应以服务国家教育决策、研究重大教育问题为重心,主动承担资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等重要功能,有效促进教育事业依法决策,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新型教育智库作为教育决策的新型载体,应该不断凝聚决策层与公众价值之间的共识,通过合理有效方式吸纳公众参与教育治理,为国家教育政策咨询进行服务,不断提升教育决策影响力。 新型教育智库建设应从国家层面,不断研制与细化政府教育智库建设的具体内容,制定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充分与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紧密联系沟通,对各项任务的牵头和执行部门进行明确分工与协作,从而有效满足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求,破解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教育问题与难题。通过建立健全决策咨询与服务的激励机制,有效激发科研人员的热情,强化学术成果积极转化为决策参考的制度建设。通过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双向沟通与及时反馈,建立相对稳定的决策服务呈送机制与定期互动机制,有效保证科学、民主的形成教育决策。 2.构建新型教育智库发展新格局。我国在不断完善与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发展新格局中,要体现出“新型”与“特色”的清晰定位。“新型”体现在要有新的思想理念、新的战略定位、新的创新机制、新的组织管理方式、新的研究方法手段、新的保障体系等。而“特色”体现在中国特色,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能服务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解决中国的现实难题。要以建设“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为目标,构建多元合作互补的教育智库体系,努力成为资政建言、理论创新、决策服务、指导实践、公共外交等主要领域的新高地。 在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地区,要加快教育科研机构的改革与转型,推进成熟的教育科研机构建设成为综合性新型高端教育智库。在教育发展水平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通过采取优惠政策与专项扶持,整合当地区域特色和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加强与发达地区教育合作与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当地教育智库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我们要建立一批有影响力的高端教育智库品牌和集群。要依靠我国强大的教育智囊团,并集中精力支持它们发展壮大。要培养一批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有重大影响,并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的教育智库,不断提高新型教育智库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与其他同行机构的竞争与合作来发展壮大自身的实力。目前,我国教育智库的发展仍处于初级水平,政府教育智库大而不强,民间教育智库规模较小。因此,建立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教育智库集群与有国际知名度的教育智库品牌,有利于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智库之间实现双赢合作与共赢发展,形成品牌效应和集聚效应,构成教育智库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3.积极推进新型教育智库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教育智库建设研究视野要从国内转向国际,要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视野去面向国际社会。长期以来,中国教育智库主要服务于政府部门,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献计献策,但是对全球性和国际性的重要问题关注不够,国际话语权有待提高。作为新型的教育智库,我们不仅要借鉴国外先进智库的经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外国先进经验能服务我国,而且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话语体系建设与对外交流能力,形成开放与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要与发达国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国际知名教育智库建立有效交流合作机制,积极拓展成果应用渠道,打造智库高端发布平台,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注重高端智库知名度和影响力建设。要发挥公共外交职能,积极参加国际教育智库平台上的对话,从各方面重视培养智库外语人才,通过建立外语网站和翻译出版智库成果开展对外宣传。我们还要积极推荐知名智库专家到相关国际组织去工作,努力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多的“中国声音”。 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一定要具有国际化视野,能主动融入国际化平台,要能够把握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提出顺应国际潮流与适应中国国情的教育决策与主张。我们在探求当前教育改革急需破解的急难愁盼问题策略时,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全球教育治理进程中提出的解决经验,充分吸收国外优秀智库平台的先进做法。在人才、资金、成果等诸多方面展开国际交流和合作,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管理经验,大力引进国外优秀智库人才,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建设。 (二)加强新型教育智库体系建设的实践创新 新型教育智库体系建设以政策咨询为重点、改革创新为动力,实践应用为根本,在以下方面有效推进实施策略。 1.稳步推进教育科研组织机制与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这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根本所在。教育智库必须在这个总体框架下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管理体系,要从上到下对教育智库改革方案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不断推动改革和转型。要站在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高度来统筹全局,建立一套既适合科研组织机制和体制有效改革,又具有国际经验并符合中国智库建设实际的法律法规。要实现新型教育智库成功转型,必须深化教育科研组织的机制与体制改革。首先,要深化科研组织内部机制与外部协作改革。政府教育智库尤其应当通过改革创新,变革组织运行模式和管理方式,建立和形成新的组织结构与激励机制,激发教育智库的内在生命力。其次,要不断完善资金管理体制改革。多样化拓展智库经费来源渠道,借鉴发达国家先进智库经费管理经验,为智库建设提供良好的经费保障。最后,要建立教育智库信息共享和协同合作机制。不同省市的教育科研机构,可采取“合纵连横”的战略,把各地的优质教育科研资源进行积极整合与共同协作,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 2.探索教育智库知识生产支持教育决策的新路径。在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的长期实践过程中,教育科研院所的研究工作依靠专家、管理者的丰富教育教学和知识生产经验,作出教育决策。但由于这种决策方式比较主观化与经验化,并不能保证决策结果的科学性与精准化。新型教育智库要积极探索教育智库知识生产支持教育决策的新机制。知识生产机制不仅包括研究人员的知识成果转化与推广、科研成果奖励机制,而且还包括知识从孕育产出到积极推广,从而产生教育决策的全过程。只有当所生产的知识与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吻合时,教育决策所产生的重要意义才能得到完美契合。 我国新型教育智库建设要建立基于实证的“循证式”决策服务新机制。第一,教育智库研究人员要通过知识生产参与教育议程设定、政策执行及评估等完整的教育决策过程,用最佳实证证据做出最科学的判断与结论。要完善教育智库参与政府决策的相关机制,为教育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提供更多互动交流和身份转换的机会。第二,对各类教育评价和成果要创新激励机制,使教育智库基于学科优势的知识生产与决策咨询形成良性互动,激励广大科研工作者通过各种媒体渠道使知识生产在社会更好地发挥价值和影响力。第三,要积极搭建政府与教育智库互动交流的平台,通过平台定期进行交流互动、信息共享,使知识生产直接转化为决策参考,从而构建政策实践导向的研究范式。 3.创新教育智库评价体制与机制改革。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要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推进科学履行职责,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在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进程中,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重要内容。新型教育智库评价改革,首先,要落实新型教育智库优先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突出问题等情况,探索教育科研综合评估与分类评估相结合的体制机制改革,这是教育智库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教育智库的综合评估包含整体评估教育智库成果的学术影响力、决策影响力与舆论影响力等方面,而分类评估则基于教育智库的类型和研究成果的类型进行不同类别的评估。其次,在新型教育智库评价体系建设中,对研究成果的评估主要是根据研究成果是否能够应用于教育决策中的情况,还要综合评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和利用率等方面。最后,教育智库还应建立激励和指导机制,提高教育智库项目评估和绩效评估的透明度与公平性。加强内部竞争用于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促进科研人员由注重研究成果的发表或出版转变为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提高研究成果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加强对研究成果的综合评价,并注重成果的实际应用。 在新型教育智库评价改革中,还要不断改革选人用人评价机制,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创新人才选拔机制。首先,要不断完善教育智库人才选拔机制。从科学的角度选聘人才,不仅要重视科研人员的学历与学术实力,还要重视科研人员在党政部门或基层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富于创新精神与实践精神的智库人才队伍。其次,要建立一个开放的竞争机制来招聘和选拔教育智库人员。通过不断完善分级人才测评激励机制,不断充实智库人才库。教育智库人才要海纳百川,不仅要包括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教育领域专家,还要包括其他学科的专家学者。我们要广泛吸纳具有不同学科交叉背景,多部门实践经历,多元文化经验的研究人员,还要选择具有博中有专、专博相济的“t型人才”,以确保教育智库人才的丰富性与多元性。再次,要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人员组织管理新机制。用人制度上建立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合理配置的机制,实施专兼职相结合、长短期聘用相结合等形式,重大教育决策课题可以面向社会各界专家学者与知名人士开放,从而拓宽课题研究的社会基础。最后,要建立“旋转门”制度。通过在教育智库与政府机关、企业之间搭建能有效沟通与人员自由流动的交流机制,加强教育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智库人员进行互动与交流,坚持“引入”与“退出”机制相结合,共同协作建设高水平的教育智库。 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关键,在于通过深化内外部政策、制度等改革,探索教育智库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系统推进教育智库评价改革等实践措施,努力确保转型与变革的成功,确保教育科研机构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这对于促进国家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升服务国家教育改革发展重大战略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全面教育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科研处处长 王小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贺腾飞 |